7月19日下午,位于苍溪县的四川省以工代赈三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格外热闹,盐井村党支部书记王树锦迎来了当天的第三批客人。“有来考察产业的,也有来旅游和搞科研的,连新西兰、英国、日本的客人都来了。”面对望不到头的猕猴桃产业园,王树锦满脸兴奋:“猕猴桃也快成熟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其实,带给盐井村变化的不是小小的猕猴桃,而是苍溪立足县情实施的农业产业恢复重建。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苍溪县引导农民利用房前屋后和承包土地发展小药园、小果园、小养殖、小桑园、小鱼塘,发展庭院经济,通过不断丰富内涵、提升质量,演变为享誉省内外的生态家园富民模式,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优化农民生存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汶川大地震后,该县把产业恢复重建与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着力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曾经创造山区庭院经济辉煌历史的万千个农家庭院“聚变”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由此探索形成的生态小康新村建设路径被列为四川省新农村建设六种模式之一。
▲gold Kiwifruit plant
▲猕猴桃花粉
▲阳光金果猕猴桃
▲zespri goldenkiwifruit
▲猕猴桃包装盒
▲猕猴桃苗
特色产业园区化万千小庭院汇成示范园区2008年6月,以灾毁耕地复垦为突破口,总面积达1.2万亩的江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工建设,拉开了苍溪灾后农业产业升级的大幕。
为破解土地分散经营难题,促进适度规模经营,2009年4月24日,苍溪县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挂牌成立。目前全县累计流转土地14.5万亩,已建成荞子坝、白桥坝、江南、三井等4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新启动东青、印谊、天新3个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带动40个千亩特色产业园、45个生态养殖小区相继建成。培育经营土地500亩以上的业主34户、100亩以上业主163户,年出栏生猪30头以上、毛(肉)兔100只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户1.81万户。
同样是猕猴桃产业园,永宁镇兰池村的32户村民却享受了特别“优待”:县农业局12名科技人员以技术、资金入股,村民以土地入股,共同重建3000亩红心猕猴桃产业示范园。这是该县采取土地、资金或技术入股形式,借力重建推进传统庭园向产业园区过渡的一个缩影。由业主大户牵头,组织农户入股建设核心示范园,通过“核心园区带标准户、标准户带一般户”的模式紧密连接千家万户,形成了相对连片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县7.8万农户共计12万亩小庭院汇成现代农业示范片,融入产业化经营的大市场。
苍溪生态良好,是全国首批生态农业示范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近60万亩,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中华红心猕猴桃等20多个农产品获无公害食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认证。
今年3月,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苍溪分院和“中国·苍溪红心猕猴桃植物园”开工建设,特色资源与科技联姻形成强大动力,推动全县以红心猕猴桃、苍溪梨为主的优质水果种植规模达到30万亩,建成红心猕猴桃基地乡镇24个、专业村50个,苍溪梨基地乡镇9个、专业村30个。全县以园区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值占据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河山。
特色产业市场化万千小农户成为龙头企业“第一车间”
产前下“订单”,产中搞服务,产后按合同收购,苍溪农民手持订单心不慌,“订单农业”让他们吃下了“定心丸”。
7月16日,在苍溪县运山镇举行的梨芋文化节现场,3家梨芋销售客商与运山镇签订了1000吨梨、3000吨魔芋购销合同。17家客商与运山镇达成销售意向性协议22个,协议金额达3500万元。当天的苍溪早熟梨正式开园上市,3家客商兑现了一年前签订的550吨早熟梨订单。“订单农业”有效规避了农户的市场风险,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
2009年8月17日,看中15万亩生态苍溪梨资源的四川宝清果业公司在苍溪建起了第一条果汁生产线。当天,山西迪康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落户苍溪。今后三年,“梨园套魔芋”种植模式将推广3万余亩,可望实现年综合产值2.5亿元。
与震前不同的是,宝清果业公司没有坐在厂里等原料,公司投资1800万元与农户合作建设万亩梨汁出口原料种植园,其中企业自建2000亩核心园区。这是该县实施“灾后重建招商引企入园”行动,引导激励龙头企业直接参与产业基地建设,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公司+农场(专合组织)+业主”经营模式结出的又一硕果,全县果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参与重建原料基地累计超过5万亩。
新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8家,农产品商品转化率达82%以上。建成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2家、省级4家,连续两年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为改变单个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弱势地位,该县鼓励和引导农民组建经济专合组织或专业合作社,变各顾各的利益竞争为整体联动的利益维护。目前,全县建成各类专合组织219个,其中国家级百强专业协会2个、省级示范专合组织5个,有效保障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特色产业高效化万千村民向产业化工人转变
上午8时,元坝镇井坝村一组村民杨万能与妻子准时到达房后的猕猴桃园里,开始一天的工作。
地还是这块地,主人已不是杨万能。“地震前我们都在外地打工,这块地已经撂荒。现在土地流转给了业主,我按年收租金,每天在园区打工,按月领工资,还是8小时工作制,蛮轻松的!”当上了农业产业化工人,杨万能夫妇结束了外出打工的历史。
土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苍溪农民兴奋过。通过土地流转建标准化产业基地,农民获取了等同粮食生产的土地租金收入。而土地由企业或大业主、园区管委会统租整理后,再承包给有种植能力的农户承包经营,并负责提供技术服务和种苗肥料等,农户转变为产业大户,形成了“一个大业主+多个承包人”的经营格局。
在三井园区内的鑫源肉兔养殖场,标准化的兔舍整洁美观。管理人员李开金介绍:“去年9月,我们投资150万元建起6000孔圈舍,第一批引进种兔700只,现在已产1300多只小兔了!农民杨光兵一家就买了300多只。肉兔成本低、效益快,我们正在帮助其他农户搞规划,提供技术,负责联系销售,带动大家增收致富。”
园区建成前,盐井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多元。“有了现代化设施,村民们都种了红心猕猴桃,去年最高的亩收入1.6万元,一般都在1万元左右,最差的也有五六千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500多元。”村委会主任扬显坤说。
而在白桥坝猕猴桃产业园,每年季节性吸收200多人在园区务工。在江南产业园内,近期112个村民进入宝清果业公司就业。通过建立土地流转农户与产业园区就业对接制度,基地优先吸纳土地流转农民就近到园区开展季节性务工,农民成了“产业化工人”。“土地租金+务工收入”,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