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配图为四川东红猕猴桃果园)
(本文配图为四川东红猕猴桃果园夏季修剪)
过去,马边彝族自治县三河口乡邓家坝村是个彝族贫困村,村民大多靠外出务工谋生。如今,猕猴桃成为这里的一张新名片,不仅让消费者尝到了清甜的味道,也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本文配图为贵州遵义播宏猕猴桃花粉基地喷施叶面肥)
满山的猕猴桃树,优美的山水风光,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空气清新,无污染源,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种植出来的果实,能不好吃吗?!遍地的绿色果树让人看着心旷神怡。眼下正是猕猴桃成熟采收时节,细细一瞧,可爱迷人的猕猴桃三两成群躲在树叶之中,煞是诱人。每一颗猕猴桃都有小孩拳头般大小,浑身长满绒毛,真是叫人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恨不能天天住在园子里,一伸手就有猕猴桃摘。你看!颗颗饱满,粒粒多汁,真真是极好的~ 园内的猕猴桃在生长过程中采用纯天然、绿色无污染的方式种植,完全是自然成熟。剥掉棕色的外皮,露出嫩绿色的果肉,还有香甜的汁水顺着手指往下流,轻咬一口慢慢咀嚼,微微的酸,浓浓的甜,回味无穷。
日前,记者来到邓家坝村,只见这里山上成片的猕猴桃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子,每个果子都套了袋,取下袋子,一个个果型匀称的绿褐色猕猴桃便呈现在眼前。目前正值猕猴桃采摘期,村民们在马边高老山红阳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下,在地里采摘果子,再将猕猴桃统一装车运回马边县城销往全国各地。
而在几年前,邓家坝村这成片的猕猴桃园还是一片荒地。2010年底,当地企业家罗斯贵带着资金和技术踏上了三河口乡,为乡里的荒地注入了新鲜血液。罗斯贵以“公司+农户+基地”、土地入股、土地流转等形式,将三河口乡猕猴桃种植规模发展到2000多亩,其中在邓家坝村发展了400多亩猕猴桃。
猕猴桃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种植、管理、采摘都需要大量的人工。通过土地入股,当地村民每年不仅有了分红,还可以就近在家门口的猕猴桃种植基地打工挣钱。2011年,一直在外打工的邓家坝村二组村民阿洛达尔选择回到家乡,阿洛达尔家的7亩地入股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他及家里人还能在猕猴桃基地里打工。
“种植猕猴桃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收益,收入是以前的6倍多。现在,土地入股分红加上我和老婆的务工费,一年大概有3到4万元钱的收入。”阿洛达尔说,“如今我们又住进了彝家新寨,三河口乡中心小学校就建在家门口,孩子可以就近入学。因为种植猕猴桃,我们在家里既挣了钱,又把老人和孩子照顾好了,很安逸。”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选对产业精准扶贫,正在让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户尝到“甜头”。倮么村瓦场组村民罗光祥,在一家公司打工学到了猕猴桃种植、管护等技术,便在自家1亩多地里种了96株猕猴桃,2011年挂果后,挣了2万多元。之后他又流转土地扩大种植面积,去年纯收入10多万元。“过去种玉米只能解决温饱,现在种猕猴桃奔小康了。”罗光祥作为“土专家”走上致富路后,已为周边200多户猕猴桃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现在三河口乡参与猕猴桃种植的农户有130多户,贫困户占了近三分之二,土地流转金加上劳务工资,平均每户人依托猕猴桃产业的年收入可达1万至2万元。”马边猕猴桃行业协会会长、马边高老山红阳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斯贵介绍,眼下正值猕猴桃丰收的季节,全县的猕猴桃通过合作社每天都有8吨左右销往乐山、成都、上海、南京等地。
“马边猕猴桃因产地土壤、气候因素,口感风味极佳,倍受消费者喜爱。”据马边猕猴桃协会秘书长、马边彝族自治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杨永明介绍,马边现已种植猕猴桃面积5000亩,主要分布在下溪镇、三河口乡、建设乡,品种以红阳(红心)猕猴桃为主。已投产约700亩,年产量约850吨,今年的离园价为每公斤12元至20元,年产值可达1100余万元,主销省内外。
近年来,马边彝族自治县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公司(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依靠科技大力发展优质有机猕猴桃。目前全县已经发展有机猕猴桃4000余亩,其中投产2000余亩,年收入2000余万元,上千的贫困农民因此增收。在大力发展猕猴桃的同时,该县鼓励企业和专合组织通过电子商务开辟网上销售渠道。实行线上线下同时销售。由于该县猕猴桃品质优良,马边的电商企业讲诚信和服务质量,使得马边的猕猴桃网上销售火爆,供不应求。
杨永明谈道,马边猕猴桃产业发展模式以农户自主种植为主,也有“公司+农户”或“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规模发展猕猴桃种植的农户年收入几万元到十余万元不等。该产业在马边发展已有十几年,成为当地农户致富奔小康的朝阳产业。四川乐山马边猕猴桃已获中国地理产品保护证书及中国绿色食品认证,猕猴桃产业已被列为马边“十三五”规划,在接下来的两三年,该县猕猴桃种植将会发展到20000余亩。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