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十字架下的致富梦
(本文配图为贵州遵义播宏猕猴桃花粉基地疏果照片)
武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是重庆十佳旅游景点,是国家AAAAA级风景区,仙女山海拔2033米,拥有森林33万亩,天然草原10万亩,夏季平均气温24度。以其江南独具魅力的高山草原,南国罕见的林海雪原,青幽秀美的丛林碧野景观而誉为“南国第一牧原”和“东方瑞士”。其旖旎美艳的森林草原风光在重庆独树一帜。
来这里旅游游客经常询问山上一个个水泥十字架的用途,听村民讲起了一个有关这些水泥架子的故事。
据当地村民口中得知,这些水泥柱子是猕猴桃的架子,最先给当读村民带来这个“猕猴桃梦想”的是一个叫杨邦国的“海龟”。
从当地村民口中,记者得知:杨邦国曾自费到日本长野大学读经济学,在日本期间曾研究过日本的农业经济。回国后便想在农业产业上做出一番业绩,他在对仙女山及其周围的土质、气候进行考察后,发现这里特别适合种植猕猴桃,于是,便到他多方筹措资金,到武隆县仙女山租用了万亩荒山,进行以猕猴桃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
杨邦国的租地行动开始于1995年。杨邦国来到仙女山镇继光村,经过多次协商,在征得村委会和村民同意之后,杨邦国以“一亩7元钱,期限为50年”的条件租得了该村3000亩集体用地,全部种上了从新西兰引进的海沃特优质猕猴桃。随后,杨邦国成立了“杨邦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并争取到了重庆市上百万元的银行贷款。由于杨邦国的留日背景,加上其成功租地并获得银行贷款的初步成功,仙女山镇的山区农民也跟着干了起来。
杨邦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抓住时机,采取向农民先垫资提供猕猴桃种苗,免费提供技术,将来投产后,回收果子,用猕猴桃果子来还种苗款的办法,帮助农民们发展起了4000亩猕猴桃。
猕猴桃种植规模在武隆仙女山一带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开始呈现产业化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让杨邦国感到兴奋,他又推出了另一种发展模式:在他的公司指导下,由本地种植大户与新发展的农户共同组建猕猴桃专业生产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向社员提供种苗、技术,并负责销售;而由公司负责加工产品和市场销售。据称,最高峰时,整个武隆县的猕猴桃种植规模达到4万亩。
正当农民们守着自己的猕猴桃园规划着致富梦想的时候,一场突然爆发的“猕猴桃溃疡病”开始席卷整个种植区。当地村民说:“这种病很怪,都是从高出地面30多厘米的树干开始发病,并从树心烂起。”而来自重庆市农业局的权威说法是:猕猴桃溃疡病是一种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是一种细菌性病毒,主要借助雨水、嫁接活动进行近距离扩散。是一种严重威胁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病害。
根据重庆市农业局的调研结论,武隆县猕猴桃溃疡病于2000年首次在仙女山杨邦国果园发现,之后便呈上升趋势,并出现死树。2002年,在仙女山镇一些果园发生大量毁树现象,2003年3月至4月出现区域性流行灾害,发病面积达到1206亩。
就在这时,杨邦国经受不住猕猴桃溃疡病导致的大批果树病死的打击,慢慢退出了猕猴桃的种植。而武隆县全境先前已种植的3万余亩猕猴桃也因疏于管理,绝大多数都没能按时挂果,不仅如此,因为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和短期内难以形成利润回报,武隆全县的种植户2006年已全面放弃了猕猴桃种植,一场规模宏大的致富梦想就这样埋葬在一根根T形水泥柱下。
被忽略的产业风险
一场病灾毁掉了一个产业,埋葬了一个致富梦想,是技术支持不够还是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不适合?
种植失败之后,重庆市农业局曾经组织西南农大,重庆市农技总站专家对武隆进行过大面积考察,得出的结论是该县适宜种植猕猴桃的面积可以达到10万亩以上。重庆的武隆县土壤、气候、水利等自然条件优越,基本无工业企业,生态环境无污染,具备了生产有机或绿色猕猴桃的条件,是发展猕猴桃的理想选择地。
由此看来,环境不是问题,问题的症结应该在于技术支持不够,而事实是否如此呢?据县农业局称,“县农业局召开了猕猴桃生产技术培训会,组织全县各基地、乡镇的技术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结束后,所有培训人员参观了仙女山扶贫开发园区猕猴桃生产基地,从打窝、施肥、栽种、田间管理和采贮等环节进行了全面考察,收获颇多。这次培训,对我县猕猴桃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农民们却说,猕猴桃协会没有安排专家或技术员对农户进行指导。“多年来,没有一个技术员长期驻守村社,很多农民只能自己买书看,但限于知识有限,很多专业知识看不懂。”
在武隆县农业局看来,猕猴桃种植的失败不仅是因为技术考量不够:猕猴桃生产投入见效期长,最快也要三年,加之生产成本较高,果农无法承受,使得他们在种植猕猴桃这个项目上失去了耐心和信心,这也是项目推广之前没有估计到的风险。同时,杨邦国的公司盲目扩大,管理跟不上,资金不到位,也与事前没有估量到相应风险有关。
那么,是谁在偏离科学发展观,喊着口号,促成了这场闹剧式的“猕猴桃产业化运动”?
事实就这么简单?据知情者称,杨邦国刚到仙女山“创业”的时候,当时的仙女山镇农民由于不懂这项技术,而且要三年才见效益,所以实际种植的不多。但当地干部却认为,一位留学归来人士在武隆县率先示范种植猕猴桃具有“产业示范”的积极意义,因此喊出了要“打造全国第二大猕猴桃生产基地”的口号,开始力推这个项目,并为此制定了宏大的愿景,甚至一些相关部门也参与上山圈地。
随后,一些地方干部提出应该把这一产业作为仙女山扶贫综合开发区内的一个项目进行扶持。希望在建成5万亩猕猴桃基地的基础上,配套建深加工厂和专业批发市场,并成立了“猕猴桃产业办”。
帮着吆喝的不仅仅是武隆县的一些地方干部,还有重庆市的一些媒体。在地方干部和媒体的推动下,一场缺乏产业风险评估的冒进行动开始了,猕猴桃种植迅速扩大。“事实上,哪个部门有钱,都可以去发展猕猴桃种植,没有统一机构,全是盲目而上,发展最多时,全县达到4万多亩。”武隆县农业局经作站李站长称。
直到2003年,武隆县才将发展猕猴桃产业一事改交由农业部门牵头主管。当地一位官员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政府侧重从宏观角度研究农业产业化,较少考虑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农户之间利益机制的建立,以及对产业风险的防范,此外,一些干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解也较为懵懂。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从全县猕猴桃种植“无疾而终”中吸取的教训。
新农村建设切忌产业化冒进
2006年,武隆县的大多数猕猴桃种植户已经放弃了种植,但立在土地里的水泥桩子,他们还是不想拔去,“我们签了30年合同,虽然树都病死了,但我们拔去桩子,就是违约。”不种植、管理,也不拔桩重耕,大量农业资源正在被白白浪费。针对这一现状,重庆市武隆县正四处寻找技术、资金,要帮助农民“救活”这一优势产业。
时下,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时代主题,全国各地都在试图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组织形式打造农业产业化平台,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但专家告诫: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产业化必须谨慎而为,尤其要避免“产业化冒进”。
但愿,相关各方能从武隆县的“猕猴桃产业运动”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事情再度发生。
▲阳光金果
▲阳光金果G3猕猴桃
▲kiwifruit▲
▲猕猴桃花粉
(猕猴桃花粉)
▲redkiwifruit猕猴桃

评论